提升消防队灭火救援战斗力的探讨
摘要:人、器材装备、灭火剂是灭火救援战斗力的三要素。从分析消防站(中队)人员数量及能力素质、器材装备配备达标及操作使用、灭火剂保障等方面入手,探讨提升消防队灭火救援战斗力的对策,包括按标准配齐车辆装备、消防站人员、灭火剂,提高消防员的灭火救援综合素质。
关键词:消防队;灭火救援;战斗力
随着现代火灾和抢险救援勤务新特点的出现,灭火和抢险救援任务将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繁重,消防队只有具备较强的灭火救援战斗力并不断提升灭火救援战斗力,才能应对和完成复杂繁重的灭火和抢险救援任务。众所周知,消防指战员要使用器材装备,利用有效的灭火剂,科学地运用灭火战术和技术,才能完成灭火和抢险救援任务,这体现了灭火救援战斗力三要素(即人、器材装备、灭火剂)及其有机组合的问题。笔者从构成消防队灭火救援战斗力的三要素和三要素有机组合方面入手,探讨提升灭火救援战斗力的对策。
一、按标准配备基本作战单元并提升灭火救援能力
消防指战员是组成战斗力三要素的核心要素,任何一次灭火救援行动都是在指战员的参与下完成的。消防队最基本的作战单元是消防站(中队),消防站(中队)的人员数量、人的工作积极性、人的素质能力、人员之间的配合等是消防队灭火救援战斗力的核心问题。
1.1按标准配齐消防站(中队)的人员
2011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的《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不同类型消防站的人数作了规定,此规定是经过充分调研论证作出的。如果每个消防站(中队)人数按“标准”规定的一级普通消防站30~45人、二级普通消防站15~25人、特勤消防站45~6O人、战勤保障消防站40~55人的要求配备,应该可以满足灭火救援现场人的需要。
近年来,城市发展速度迅猛,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建成区面积越来越大,增加了大量消防站,而全国消防队的编制却增加缓慢甚至没有增加,其做法基本是在每个省消防队总编制不增加的情况下,将现有消防站(中队)人员2~3人调整到新建设的消防站(中队),进而造成了消防站(中队)人员不足。上级要求采取征召合同制消防员的方式解决消防站(中队)人员不足问题,但由于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一次性投资建设1个消防站(中队)资金尚可支付,但支持本地区越来越多的消防站(中队)运行的人员开支却不是很充足,尤其是很难解决合同制消防员的工资待遇逐年增长以及年龄偏大退休等问题,结果是合同制消防员因安全风险大且待遇偏低,导致人员流失严重,灭火救援战斗力难以提升。
若使“标准”中人员标准得到国家编制部门的认同,并作为法律执行,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国家标准编制部门要按照“标准”确定的消防站(中队)人员标准来核定每个消防站(中队)人员编制;二是通过增设政府事业编制人数的方式解决消防队现役编制无法增加的难题,用政府事业编制来配齐新建设消防站(中队)人员;三是合理编配消防队机关内部编制,在消防队现有人员不增加的情况下重新确定消防站(中队)和各级机关编制,形成“正金字塔”结构,实现小机关大基层,从编制上增加一线战斗人员的数量,修订编制过程中要整合机关的有关处科室,整合非作战单位人数,达到机关人员与基层人员的最佳组合;四是消防队安全风险不大的岗位改由合同制消防员担任,置换现役人员到灭火救援一线岗位。
1.2增强灭火岗位干部的敬业精神
灭火岗位干部的敬业精神直接影响消防队灭火救援战斗力。造成灭火岗位干部敬业精神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灭火岗位一线人员值班多,工作辛苦、危险大、责任大,基层中队干部出路窄、待遇低,灭火技术岗位干部每年考核、进入门槛高等。以上原因的存在,一是造成灭火技术岗位的人员严重不足;二是造成中队干部在基层工作的情绪不高;三是造成一些经验型灭火干部被淘汰。由于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干部需要外语考试,经验型灭火干部大多数不会外语,论文写作质量不高且论文发表要求高,导致职称晋升困难,影响了灭火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以吉林省消防总队为例,总队、支队两级机关灭火高级工程师编制25人、灭火工程师编制37人,实际只有灭火高级工程师2人、灭火工程师11人。
若要提高灭火岗位干部的敬业精神,一是要从干部制度上有突破,机关灭火岗位干部职称评定不受指标限制,中队干部均可以评定技术职称,实现机关、中队干部的技术职务和行政职务“双轨”制度,为保留有实战灭火经验的灭火干部留下空间;二是将中队岗位打造成热岗,中队干部1~2年晋职,机关和防火干部3年晋职,使年轻干部都愿意在中队岗位工作;三是要增加灭火干部的岗位津贴,使灭火岗位干部的值班多对应高的岗位津贴,干部正常上班之外的每日值班作为加班处理,享受日平均工资的2~3倍,给灭火岗位干部增加收入;四是灭火岗位干部的思想要过硬,政策和待遇保障的基础上要加强灭火岗位干部的管理,使其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通过严格的管理提高素质,增强战斗力。
1.3提高指战员的灭火救援综合素质
灭火指战员的灭火救援综合素质包括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消防队要增加学习、培训和训练的力度,指战员要进行反复地学习、培训、训练,并实行严格的考核淘汰制度,对考核不合格的指战员不能上岗,对考核合格的指战员要不断到灭火救援实践中去巩固和提高,这个过程是一个持续、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反复提高的过程,使指战员的灭火救援理论与灭火救援实践有机结合,从而真正提高其综合素质。
1.4搞好指战员之间的协同配合
任何一次灭火救援行动都需要指战员之间的协同作战来完成。要搞好指战员在灭火救援行动中的协同配合。主要应该在平时大力开展灭火救援操法训练,即战斗编成训练,针对不同现场形成和选择不同编成。选择的灭火救援训练操法要切合消防队的人员实际、器材装备实际、灭火救援对象实际,通过操法训练来磨合指战员之间的配合,到救援现场后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本能行动和动作反应,在战时能够快速预先展开。
二、器材装备的达标配备及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
灭火救援器材装备是消防队形成战斗力的关键要素之一。随着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任务的日趋繁重,对灭火救援器材装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器材装备的达标配备及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仍是消防队建设的努力方向。
2.1器材装备配备还存在差距
灭火救援器材装备是城市火灾防御能力的体现,也是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体现。“标准”提供了器材装备配备的依据。目前,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经过近几年建设和投入,消防队的灭火救援器材装备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我国大部分消防站(中队)灭火救援器材装备与国家标准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车辆性能、抢险救援和防护装备的差距较大,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但总体看来,我国消防站(中队)灭火救援器材装备建设水平滞后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状况仍比较严重,城镇配备的灭火救援器材装备在处置重特大火灾事故和其他特殊灾害事故上还明显不足。
2.2器材装备按标准配备
消防队灭火救援战斗力要通过消防队最基本作战单元——消防站(中队)来实现。若使消防站(中队)器材装备性能精良、数量达标,需要各地消防部门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提高各级政府对灭火救援器材装备建设的重视。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增加消防事业经费投入和完成灭火救援器材装备建设,做到解决“历史欠账”,防止“欠新账”,结合“标准”制定颁布与当地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或高于经济水平的灭火救援器材装备建设方案和规划,形成政府文件和纪要,作为灭火救援器材装备建设的政策依据,并抓好落实,做到灭火救援器材装备性能精良、数量达标。
另外,我国特大型城市在进行消防规划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模式,在城市建立一些专业消防站(中队),增强一个城市消防队处置某类火灾或灾害事故能力,达到攻坚克难的效果,形成拳头战斗力。例如:建立登高消防站(中队)、泡沫消防站(中队)、抢险救援消防站(中队)、洗消消防站(中队)等。登高消防站(中队)专门处置高空灭火救援问题;泡沫消防站(中队)专门处置易燃可燃性液体火灾的扑救和重、特大火灾总攻;抢险救援消防站(中队)专门处置危险情况救人、危险情况处置;洗消消防站(中队)专门对灾害事故现场洗消。在重、特大火灾或灾害事故处置中,这些专业消防站(中队)可为一个城市消防队形成攻坚战斗力奠定基础。
2.3强化指战员对器材装备的操作使用
只有指战员熟练操作使用灭火救援器材装备,才能充分发挥灭火救援器材装备的作用,这也是人和灭火救援器材装备结合问题。充分发挥灭火救援器材装备的作用,要通过平时操作使用器材装备的训练来实现,按照事故处置程序进行实兵、实装的器材装备操作训练,做到各种复杂环境情况下能够熟练操作使用器材装备,在实兵、实装、实战环境下磨合指战员与器材装备的配合,实现战时指战员与器材装备的最佳结合。
三、灭火救援现场灭火剂的保障
3.1灭火救援现场泡沫灭火剂的保障措施
根据泡沫灭火一次进攻5min、按6倍准备量的要求计算,扑救面积50m流淌油火火灾,每个消防站(中队)需要储备1t泡沫灭火剂,这个剂量能够扑救小型油品火灾;由城市消防支队集中储备1O~3Ot泡沫灭火剂基本可以保证该城市消防支队的灭火力量扑救本城市一般性油类火灾的需要;大量泡沫灭火剂的储备问题主要依靠防火监督部门督促相关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如油库、化工厂、危险化学品储存单位)储备,或者消防药剂厂临时供应。依据有关消防法规,按照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生产储存性质规模,确定应急响应的泡沫灭火剂储备量,一旦当地发生需要使用大量泡沫灭火剂的火灾,可随时调用城市内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储备的泡沫灭火剂,甚至是全省或全国范围内的泡沫。
3.2灭火救援现场干粉灭火剂的保障措施
干粉灭火剂储备一般是指干粉灭火器和灭火推车配备问题,主要由防火监督部门和派出所督促所有涉及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按照有关消防法规的规定配齐配足干粉灭火器和灭火推车,并保证干粉灭火器和灭火推车不过期、药剂有效,以保证扑救初期火灾的需要。特殊化工城市的消防队也配备干粉消防车或超细干粉消防车,以适应重、特大化工类火灾扑救的需要。
3.3城市消防水源充足和不间断供水的保障措施
(1)加强城市公共消防供水设施的建设。有市政供水管网的区域,要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建设消火栓,保证消火栓达到国家标准,这是火灾扑救的关键和重点。如果市政消防水源的数量、压力、流量完全达标,任何一个地方起火,都可以用市政消防水源接水枪灭火,也是消火栓设计的初衷。寒冷地区建设消火栓有困难的,可设置消防水罐给消防车加水。市政供水管网流量、压力不足的,要采取增加管线直径、水泵功率等措施提高供水能力。解决不了供水管网建设的地区,要在重点地段修建消防水池(或蓄水窖)等储水设施,确保有足够的消防水源。
同时,消防指战员要熟悉本辖区内市政消防水源的位置和流量情况,发生火灾后能够就近使用市政消防水源,保证火灾扑救援现场供水。
(2)加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消防水源的建设。消防站(中队)要做好辖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水源普查,掌握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水源情况,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水池要增设消防车可以加水的取水口,消防指战员要增强利用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消防水池为灭火救援现场供水的意识。当灭火救援现场没有市政消防水源时,要利用就近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消防水池为灭火救援现场供水,防火监督部门要督促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提供便利。例如:2010年吉林市商业大厦重大火灾,现场附近市政消防水源不足,指挥员利用现场附近2个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联通大厦800m3消防水池和东方商厦700m3消防水池为现场供水,为保证现场供水不间断起到重要作用。
消防科学与技术2016年6月第35卷第6期(3)增加消防站(中队)消防车的车载水数量。城市市政供水管网流量、压力不足的城区或者供水管网布局稀少的城区,可以通过配备大吨位消防车的办法增加每个消防站(中队)消防车载水量,为灭火救援现场初期不间断供水赢得时间,增加每个消防站(中队)的灭火持续出水时间。这种方式增加的水量是非常有限的,即使每个消防站(中队)车载水量达到50t,也只能保证2支19mm直流水枪不间断出水55min。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城市消防水源基本可以保障现场取水的需要。在城市消防水源充足的前提下,应重点考虑保障灭火救援现场供水不间断、加强实际供水组织的问题。一是要做好灭火救援现场的供水组织保障,需要各级指战员熟悉灭火救援现场周围可取水的消防水源情况,掌握供水管网的流量和压力,还需要灭火救援现场指挥人员合理调度、合理组织,制定合理的供水计划,决定消防车占据的水源位置、供水消防车的数量,形成最快速、最有效的供水线路,以保障灭火救援现场供水不间断;二是灭火救援现场要从增强灭火剂效能上下工夫,水枪手合理利用水枪射流,避免浪费,节约使用灭火剂。
四、结束语
灭火救援战斗力三个要素是灭火救援战斗力最基本的组成要素,任何一个要素得到提高,消防队的战斗力就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人、装备、灭火剂作为灭火救援战斗力三要素是缺一不可的,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人、装备、灭火剂的优势,高效完成灭火救援工作。
往期文章
——————————————————————————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于:张正利(吉林省消防总队,吉林长春130031)
中图分类号:X921。TU998.1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9—0029(2016)O6—0841—03
版权归属于原作者。
---------------------------------------
德国斯坦默公司全系列灭火剂产品
均不含PFOA和PFOS
符合所有当前限制条件!
---------------------------------------
众多客户选择的
斯坦默
全球认证
斯坦默
关于PFAS(PFOS、PFOA等)消防领域更多危害科普文章如下:
驻日冲绳基地泄漏强致癌物,美军:一点点消防泡沫,你也有意见?
在21世纪,消防所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并且仍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不仅涉及灭火材料本身的性能,而且对灭火解决方案的环保性、社会认同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防性和防御性的消防任务特别复杂,并且解决方案需要考虑到各种细节。特别是在工业方面,只能通过丰富多样、成熟的产品,来实现灭火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廉的解决方案。从早期Richard.Sthamer博士创立公司,直至现在公司第5代管理人,我们的目标始终如一: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并且始终尽最大努力满足各类客户的不同需求。自公司于1886年成立于汉堡起,我们始终致力于研制优质的泡沫灭火剂。如今,Dr.Sthamer公司已经是主流的泡沫灭火剂制造商之一。作为一家中型、家族式企业,Dr.Sthamer具备充分的灵活性是商业成功并且使世界各地客户均满意的保证。
现在,Dr.Sthamer泡沫灭火剂已成为灭火材料的代名词。这既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所在。
欢迎关注JLH公众号,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请使用环保无毒灭火剂。
- 上一篇: 成都捷隆行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网站试运行
- 下一篇: 蒸馏车间及酒精储罐区消防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