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斯菲尔德油库是英国第五大油库,2005年12月11日清晨,这里发生了自二战以来欧洲最严重的工业爆炸事故,摧毁了油库50%以上的设施,并给当地和整个欧洲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难。英国政府和公共部门在事故发生后进行了及时有效应对,将事故造成的社会和环境后果均降到了最低,为各国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2005年12月11日是一个普通的周日,伦敦及周边地区沉浸在周末的慵懒之中。但对于伦敦西北部赫莫尔汉普斯特德镇的居民来说,这绝非一个寻常的周日。清晨6点多,尚在睡梦中的人们被一声巨响惊醒,是地震?是恐怖袭击?惊慌的人们纷纷猜想爆炸发生的起因。随后又传来两声巨响,伴着腾空而起的浓烟,火光映红了拂晓前的天空。根据黑烟升起的位置,人们的视线逐渐被吸引到了镇中的一个大型油库上。赫莫尔汉普斯特德位于伦敦西北40公里处,在这座小镇上,有着全英第五大、英格兰东南部最大的成品油库——邦斯菲尔德油库。自二战时起,该油库就为英国皇家空军提供燃油,当时有26个储油罐和400个油柜,储存着英国5%的燃油储备。如今该油库负责向英格兰东南部大部分地区提供汽油和燃料用油。“莫非是这座油库发生了爆炸?”人们纷纷担忧。然而,猜测不幸被言中。6时01分,邦斯菲尔德油库发生了第一次爆炸,之后半小时内,爆燃点附近20个油罐相继被引燃。其中有三次巨型爆炸,分别发生在6点01分、6点27分和6点28分。油库里当时储存了6000万加仑的汽油、柴油、煤油和航空燃油。6000万加仑燃油、20个储油罐起火,当这一情况报告给专家时,他们做出了最坏的打算:控制火势要耗费几天的时间,如果发生新的爆炸,不仅灭火难度陡增,还可能造成无法预估的生态破坏。一场可怕的灾难即将降临英伦乃至欧洲。
邦斯菲尔德油库的爆燃,不仅产生了大火和浓烟,还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油库上空的熊熊火焰升腾到了200英尺高的空中,在伦敦市内都可以看到这个方向的大火和浓烟。而强烈的冲击波,使附近房屋的玻璃全部震碎,几千米外民众的窗户也不能免除。据目击者称,油库附近许多房屋的玻璃都被震碎,爆炸现场附近的宾馆及时将客人紧急疏散。恰在爆炸现场的电视台记者布拉迪说,爆炸现场附近的房子都遭到了结构性的破坏,“滚滚的黑烟直冲天空,火势大得根本控制不住,许多震惊万分的当地居民身穿睡衣在四处奔走,不知所措。”爆炸发生时,琼纳森·巴尔正在油库附近一座建筑中值夜班。他正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工作,突然间强烈的冲击波将他从椅子上抛到了地面。慌乱中他和同事想从屋中逃命,可是房门已被震得变形,无法打开,他们只能从一扇窗户中逃了出去。伤痕累累的他们最终冲到该建筑的前面道路上,被路过的汽车司机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住在离爆炸现场约4公里的加尔利什说:“大约在6点多的时候听到第一声闷响,在接下来的30分钟里,又听到了三四次连环爆炸,烟雾冲到高空,整个天空都变黑了,明亮橙色的烈焰把黑烟映照得像世界末日一般!”家住赫莫尔汉普斯特德镇的出租车司机诺里·怀恩是在睡梦中被惊醒的。“一声巨响,正在躺椅上熟睡的我被震得差点飞了起来,窗户玻璃应声碎了一块,天花板上的石膏也稀里哗啦地往下掉!”另一位50多岁镇上的居民描述了事发当时的情况:“我大概6点多听到了巨大的爆炸声。紧接着又有两声,声音稍小。当时整个屋子都在震动,所有的窗户都被震开了。我邻居家里的窗户都被震飞了,十分恐怖。”由于油库附近有一座机场,有人在爆炸时看见飞机通过,一度以为是飞机坠毁引起的爆炸;由于几天前当地电视台播放了扎卡维威胁要炸毁石油设施的录像,不少人以为爆炸是恐怖袭击的阴谋……各种猜测和“恐袭”传言油然而起。害怕、无助、不明真相,爆炸发生之后的这个黎明,每个人都处于极度的恐慌之中。
行动,当地公共部门第一时间迅速集结力量。爆炸发生地周围有不少居民区,有人甚至住在离爆炸地点2英里以内,疏散居民成了避免重大伤亡的前提。伦敦警察局从各地调集了几百名警察赶往赫莫尔汉普斯特德镇,在两个小时内紧急疏散镇上2000多名居民,封锁了附近的l号国道和10号国道。伦敦市消防总局从城市16个消防部门迅速抽调了150名消防员赶赴事故现场。爆炸发生后,消防队员立刻冲在最前面,展开救火行动。警方则对爆炸现场周围实施戒严。从11日8时20分起,消防员开始喷洒化学泡沫灭火剂,与熊熊烈焰展开殊死较量。6个小时后,起火的储油罐已扑灭10个。下午6时,由于风力加大等原因,火势突然猛长,逼得消防人员连连后退,未熄灭的火苗引燃了刚被扑灭的一座油罐。紧靠这座油罐,还有一座装有不明物质的油罐。因担心油库再次发生爆炸,消防队员立即关闭了附近一条主要高速公路,并扩大周边隔离区范围,消防队员也暂时撤离扑救现场。5个小时的短暂撤离,导致火势再次反扑。关键时刻,用于灭火的泡沫浓缩液告罄,险情再起。为尽快扑灭火灾,英国消防部门从全国调用25万升浓缩泡沫,并用电泵从油库附近运河抽取大约2.5万升河水和浓缩泡沫混合灭火。由于油库附近正好是英国第七大的Luton机场,爆炸后一度引起混乱。有谣传称,有目击者看到一架飞机掉进了油库中,还有人称爆炸发生前听到一架飞机从油库上空低飞而过;有人传说是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毁油库,也有谣传爆炸已造成8人死亡……针对灾后舆情,英国政府也在爆炸后的第一时间召开发布会,澄清爆炸属于意外事故,并非恐怖袭击:“没有任何迹象显示有飞机卷入其中。”当地警方在第一时间向媒体通报:“这是一起纯粹的意外,没有任何的恐怖阴谋。”“调查表明,此事件没有涉及任何的恐怖因素。”警方答复很快就平息了各方的猜测,为救援工作的展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连续奋战数十小时后,大火终于在13日被扑灭,熊熊大火持续燃烧了3天,油库50%以上设施被破坏。在这起爆炸事件中,总共有600多名消防队员和约30辆消防车参加了灭火行动。消防人员总共使用了大约1500万升水、大约25万升高浓度消防泡沫和大约30公里长的水龙。
爆炸共造成43人受伤,无人身亡。由于事发在周日的凌晨,工人们都还没有上班,油库距离居民区又较远,才有了这样零死亡的结果。对此,不少当地居民都庆幸地说:“感谢上帝,爆炸发生在周日清晨。”尽管如此,邦斯菲尔德油库的大爆炸,还是酿成了欧洲二战以后最大的一起工业事故。爆炸如此强烈,以至于海峡对面的法国北部和荷兰都能听到爆炸的声音。事故造成了2.5亿英镑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时对周边地区甚至邻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不是恐怖袭击,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大爆炸?英国的民众,乃至整个欧洲都想知道这一答案。伴随着扑火行动的结束,对于事故的调查也开始了。2005年12月16日,也就是爆炸发生后的第5天,英国政府成立联合调查组,开始进入现场进行调查。事故调查进行得非常仔细,并自2006年2月21日开始,调查组定期就会发布调查进展,2006年7月13日,发布初始调查报告,随后又多次发布调查进展报告与中间报告,直到2008年12月,调查组才发布了最终报告。经调查,本次爆炸事件的肇事方是两家石油公司,起火原因是违规操作。调查小组还通过详细的调查分析,包括软件模拟、实物模型等手段,一步一步揭示了事故发生的过程。根据事故调查报告,这起事故主要源于一个编号为“912”的内浮顶罐,它平时的用途是接收来自炼油企业的汽油。该罐有一个液位计,并具备高液位自动测量系统报警功能,当液位到达某个位置后,高液位开关就会关闭进料阀,高液位开关信号进入油罐中央处理系统,经过逻辑计算后,自动处理。这次事故就是由于912罐的自动测量系统报警失灵导致的。储罐装满时,液位计停止在储罐的2/3液位处,ATG报警系统没能启动,储罐独立的高液位开关也未能自动开启切断储罐的进油阀门,致使油料从灌顶溢出。从灌顶泄漏的油料外溢,油料挥发,形成蒸汽云,遇明火发生了爆炸、起火。这便是这场惊天大爆炸的原因了。

而从912罐液位计故障卡住、液位没有变化开始,到6点多事故发生,中间有3小时的时间,操作工人并没有和上游装置电话沟通,只是一直在等液位变化。液位计故障导致高液位报警失效,操作工人失去了系统提醒的机会。油料溢了出来,罐区也没有安装可燃气报警器,导致溢流后没有任何报警。罐区外面也没有安装监控设备,工人等没法及时发现。英国相关机构对两家石油公司实施重罚,并且追究了相关人员的责任。
爆炸发生后,人们最关心的问题除了爆炸的起因外,就是这次爆炸是否会对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带来一场重大的生态危机。当世界各国的观众从电视画面中看到爆炸现场遮天蔽日的黑烟,得悉附近的高速公路被封闭,周围的数千居民被紧急疏散,滚滚的浓烟飘过英吉利海峡,弥漫到法国和西班牙的上空,人们对健康和环境的担忧是完全合情合理的。火势减弱后,空气中夹杂的有害物质开始接近地面,影响居民的正常呼吸,引发咳嗽、眼睛不适及恶心等症状。在爆炸现场当值的警员,开始有人感到不适,在2天时间里,有许多人前往医院就诊。这次爆炸事件不但给英国带来巨大影响,还给整个欧洲带来了一场生态危机。爆炸发生时,巴黎民众透过咖啡馆的窗子,看见英国方向飘来依稀可见的黑烟。大火产生的毒烟飘到法国西北部上空,并在48小时内蔓延到了西班牙,而油库爆炸形成的毒云及黑雨波及到整个欧洲大陆,破坏法国、西班牙等地的生态环境。甚至远在瑞典的当地居民,都能看到从英国方向飘过来的黑烟。截至12月13日,火灾造成的浓烟在230公里范围内扩散。除了应对空中污染以外,环保专家开始积极着手地面生态危机的处理。专家认为油库爆炸可能造成两种生态影响:一是最为严重的水源影响。如果污染物质周围有地表水,将很快造成地下水源的长期污染;二是污染土壤,污染物质渗透进土壤,将会破坏其结构,进而影响生长其中的生物环境。

不过,这次事故所造成的生态危害并没有人们估计的那么严重。由于英国环保部门的迅速反应,爆炸和火灾对人员的伤害和环境的污染都被控制在了最低限度。爆炸一发生,警方就根据环境部门的警告及时“清空”了油库附近的居民,同时,当地卫生官员也提醒周围居民待在家中,尽量不要外出,并特别提醒哮喘病和其他呼吸道疾病患者以及体质虚弱的老年人,谨防吸入浓烟。另外,有关部门还关闭了油库附近地区的191所中小学和21家公共图书馆。另外,当大火即将扑灭时,伦敦警方又警告说,大火减弱后,半空的灰尘会较接近地面,影响人们的呼吸道,引起咳嗽、眼部敏感及恶心,再次呼吁爆炸现场附近的居民留在家中并关好门窗,以防烟尘进入室内。为了尽可能降低大火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在消防人员奋力扑火的时候,英国环境保护署的专家们就同时开始对周边的水源进行监测。救火后的消防废水被直接引入地下排污系统,等灭火工作结束后再排出处理,避免了环境污染。
邦斯菲尔德油库爆炸事件,引发了巨大的后果和经济损失,也造成了一定的生态污染,需要时间去渐渐恢复。但事故发生后,及时通报舆情、实时监控污染、预防污染物渗入水系、部门间协调运作、开通热线电话安抚民心等等举措,英国政府在危机关头的应对表现出色,值得各国借鉴。伦敦政府在此次事故中应急比较充分,事故发生后,英国政府努力保证公众的知情权。警方在事发当天上午就第一时间通过媒体否定有“恐怖袭击”的可能,打消了英国公众和媒体的猜测,避免了社会恐慌和谣言的滋生;警方、消防局和卫生部门每天定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最新信息。各部门还分别开通热线,接受公众问询;卫生保健局的网站详细介绍了油罐爆炸对健康的影响,并对附近居民提出相关保健建议。事故救援中应急物资也比较充足。同消防人员一起工作的,还有对周边水源进行监测的英国环境保护署的专家们。专家从爆炸发生后就对河水水质进行实时监控,观察是否有爆炸造成的污染物进入河中。环保部门和消防局通力合作,直接将消防废水引入救援现场的地下排污系统。灭火工作结束后,统一进行处理。当时那些夹杂着灭火剂、石油、汽油残液的消防废水没有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严重影响。

事后有关部门总结认为,这次灾难发生后,正是当地多个公共部门的协调行动,把大火对居民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例如警方及时封锁,为消防的顺利展开提供了保证;媒体与政府沟通对接,及时控制舆情,将谣言和社会恐慌扼杀在萌芽当中;消防与环保部门合作,在救援开展的同时贯穿了环保理念;卫生部门也在第一时间保障了公众健康。据当地媒体报道,当地除了少数警察和消防人员外,没有人因为呼吸困难而被送往医院。大火扑灭后不久,附近的大多数学校便重新开课,商店也逐步恢复了营业,被疏散的居民纷纷回家检查自己家中的受损情况。卫生部门却没有停止对云层的监控和对烟雾样本的检测,以确定爆炸是否会进一步对环境造成长期影响。同时,主管油库的相关部门也痛定思痛,重新考量油库周边的敏感设施和人员分布,进一步完善油罐的设计和油库的操作、运行,避免将来再一次发生这样的灾难。邦斯菲尔德油库爆炸事件的发生,尽管造成了巨大损失,但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英国应急体制的完善。政府部门通过采取及时、科学的应急措施,使此次大爆炸造成的危机得到了最有效的遏制,对灾难事件行之有效的处置,为各国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关于PFAS(PFOS、PFOA等)消防领域更多危害科普文章如下:在21世纪,消防所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并且仍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不仅涉及灭火材料本身的性能,而且对灭火解决方案的环保性、社会认同性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防性和防御性的消防任务特别复杂,并且解决方案需要考虑到各种细节。特别是在工业方面,只能通过丰富多样、成熟的产品,来实现灭火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廉的解决方案。从早期Richard.Sthamer博士创立公司,直至现在公司第5代管理人,我们的目标始终如一: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并且始终尽最大努力满足各类客户的不同需求。自公司于1886年成立于汉堡起,我们始终致力于研制优质的泡沫灭火剂。如今,Dr.Sthamer公司已经是主流的泡沫灭火剂制造商之一。作为一家中型、家族式企业,Dr.Sthamer具备充分的灵活性是商业成功并且使世界各地客户均满意的保证。
现在,Dr.Sthamer泡沫灭火剂已成为灭火材料的代名词。这既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所在。 捷隆行国际贸易专业的消防灭火剂及应急救援装备供应商,德国斯坦默灭火剂及美国MUDD-OX水陆两栖应急救援车中国总代理。欢迎关注JLH公众号,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请使用环保无毒灭火剂。
编辑: 来源:网终